据最新消息,财政部及其他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此外,北京、河南、安徽等地近期也密集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旨在加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布局。业界专家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充电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不仅数量持续增长,布局也更加合理。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了充电产业的良性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提供的数据,2025年1月,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9.5万台,同比增长49.5%。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18.1万台,同比增长222.5%,私人充电桩新增21.4万台,同比增长2.9%。截至2025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321.3万台,同比增长49.1%。
市场也对充电产业的潜力给予了高度关注。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充电桩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24年达到峰值,达到17.4万余家。
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不仅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更离不开政策的有力引导。
为了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的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此次共有75个试点名额,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充电设施的建设。北京市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超级充电站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底,计划建成超级充电站1000座以上,超充桩2000个以上,城六区服务半径达到1公里,主流超充车型(800V电压平台)在超充桩平均一次充电时间可降至15分钟左右。河南省也在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根据《2025年河南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全年计划新建公共充电桩2万个以上,以加快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全年计划建成2.5万个公用充电桩、2.3万个专用和自用充电桩,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在政策推动的同时,技术创新也在为充电设施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上海市徐汇区的三汇路充电站,记者观察到,尽管固定充电桩已被占满,但现场工作人员仍在有序引导车辆进入充电。一辆无人智能小车缓缓驶向需要充电的车辆,并成功“握手”,车辆显示屏随即显示出半小时的待充满时间。
这正是上海市首个“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于2月6日在徐汇区三汇路充电站正式启用。据了解,该站不仅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高效能源利用模式,还配备了智能移动储充车,集储电、充电、放电于一体,一次储电量可达104度,充电功率达60千瓦。
“该项目不仅为电网削峰填谷提供了支持,也展示了充电设施与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营销部曹一凡表示。
“实际上,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充电设施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例如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自动充电方式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增加。同时,清洁能源的利用也将成为充电设施的重要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之间的合作也为加速充电设施布局的完善提供了助力。小鹏汽车最近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bp pulse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充电网络。小米汽车也宣布将与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展开充电网络合作,三家车企的充电桩将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充电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还需要技术、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的协同推进。未来,充电设施将与智能网联汽车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
引自中国汽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