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芯片设计、算法开发和系统集成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三大核心要素。尤其是“重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正引领着整车企业向更高层次的竞争力迈进。然而,这一路径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企业在算法自研与芯片自研之间做出权衡,并面对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
相较于芯片自研,算法自研以其前期投入少、对产品力影响显著的特点,成为多数整车企业初期的首选。算法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灵魂,其优化与迭代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先算法后芯片”的发展路径,为整车企业提供了快速响应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化的核心在于高性能计算芯片。国内外多家头部芯片公司,如地平线,已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地平线发布的“征程6”系列芯片,以其高达560TOPS的算力,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芯片公司需密切关注算法演进趋势,甚至自建算法团队,以确保芯片与未来算法的高度适配性。
与硬件芯片供应商不同,软件一级供应商在面对平台型和专用型芯片时,采取了差异化的软硬件一体化策略。对于平台型芯片,软件一级供应商倾向于采用领先解决方案,并留有算力余量以应对未来算法升级。这种策略适用于高端车型,但成本较高。而对于专用型芯片,软件一级供应商则更注重与芯片厂商的深度合作,通过深度优化算法实现“轻软硬件一体化”,以降低成本并满足中低端车型的需求。
随着AI化和集中化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一种新的开发模式——“软硬协同、专注上层”应运而生。该模式旨在通过基础软件与硬件的深度适配发挥硬件最佳性能,同时对上层应用进行软件解耦以提高系统灵活性。这种模式下,软硬件解耦与适配并行不悖,共同推动系统效率的提升。
尽管软硬件一体化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算法技术框架的收敛、芯片设计门槛的降低以及产品出货量的覆盖成本是行业走向深度软硬件一体化的三大必要条件。同时,软硬一体与软硬解耦两种模式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共存,针对不同产品形成差异化选择。
对于低阶智驾而言,标准化、一体化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将成为主流;而在高阶智驾领域,车企自研算法的比例将逐渐提高。当芯片算力远超实际需求时,软硬解耦将成为可能。然而,在当前算法快速迭代、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软硬件一体化策略仍将是行业的主流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轻软硬件一体化”将逐渐向“重软硬件一体化”演进。实力强的车企将主导这一过程,而实力较弱的车企则可能依赖于供应商的主导。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