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旨在推动制造业企业系统性、渐进式数字化转型。《指南》从转型规划、实施、评估、优化四个方面提出路径,解决企业转型中的标准不一、人才缺乏、服务商能力不齐等问题。专家认为,《指南》有助于完善政策引导、标准规范、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支持保障,引导数字化要素向制造业企业集聚,形成转型推进合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概念普及向规模化推广演进,企业“不愿转”问题初步解决,但“不会转”成为关键堵点。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分析,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导致企业面临转型需求不明确、路径不清晰、解决方案不成熟等问题。《指南》引导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分步推进;聚焦需求侧共性问题,构建体系化的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培育通用工具产品,形成企业整体转型之“解”。
《指南》强调科学性,遵循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参考PDCA流程,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体系;注重分阶段分场景分类实施,提出数字化转型要分步组织实施,聚焦各类场景突破;突出可操作性,提出实施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通过附件提出场景参考架构和典型场景示例。
根据企业数字化基础、规模等差异化特点,《指南》将企业分为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三类。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基础较好,重点在于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大型企业重点在于整合现有数字化基础能力,制定整体转型规划,推进企业内部全流程、全场景、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应坚持因“企”制宜、重点突破,评估转型潜在价值和可行性,明确转型优先级。
不同企业由于行业类型、企业规模、业务痛点和数字化进程不同,也要采取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链式转型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的主要抓手。产业集群园区转型模式从信息对接走向能力共享。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董事长齐光鹏介绍,浪潮云洲打造的“人造革表面缺陷检测一体化装备”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中最重要的变革驱动力量,已在研发、生产、管理全环节广泛应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呈现“大小模型协同”“两端快、中间慢”等阶段特征。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工业种类齐全、场景众多的优势,推动新型工业革命。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13家中国企业新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42%。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完成备案并上线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近200个,注册用户超过6亿。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工信部将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推进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壮大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全链条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加快建设先进计算产业体系。
引自中国汽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