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技术正迅速成为现实——长安、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制造商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智驾普及战略。长安汽车的“北斗天枢2.0”计划宣布,未来三年将推出35款智能化新车型;比亚迪宣布其全系车型将配备“天神之眼”高级智驾系统;吉利则发布了基于AI“世界模型”等技术打造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这些进展清晰地表明,智能驾驶技术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智驾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更像是提升驾驶安全、减轻驾驶疲劳的必需工具。”在最近的一次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展示了一段在贵州山区道路的实测视频:一辆搭载高级智驾系统的比亚迪轿车在浓雾中成功识别出横穿马路的羊群,并主动避让,同时开启双闪灯提醒后方车辆。
吉利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是基于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世界模型”等AI技术构建的。依托吉利自主研发的AI Drive大模型,系统能够生成满足算法训练所需的任意场景和数据,为智能驾驶系统创建一个丰富的“虚拟训练世界”。通过模拟各种罕见或危险的驾驶场景,如突然出现的行人、浓雾导致传感器失效、GPS信号丢失等,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端到端大模型彻底改变了智驾系统的进化方式——传统的“感知—决策—执行”模块化架构需要工程师手动编写数万条规则,而端到端大模型通过千万公里级的实际路测数据,可以自动生成覆盖95%以上场景的解决方案。
业界专家指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与国产大模型的崛起,重塑了智能驾驶的技术路径与成本结构。从“硬件堆料”到“算法定义”,从“工程师驱动”到“数据驱动”,中国车企在智驾领域建立了系统性的技术优势。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将推动高阶智驾技术的普及,还将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普及智能驾驶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降低软硬件成本。
在深圳速腾聚创的工厂,每12秒就有一台M平台激光雷达下线。激光雷达,这个曾被业界称为“昂贵拐杖”的自动驾驶车用传感器,其单价已从2016年的8万美元降至200美元。
“通过固态化设计和芯片化集成,我们显著降低了车规级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门槛。”速腾聚创首席执行官邱纯潮向记者透露,目前已有超过30款智能电动车型搭载了该款激光雷达,预计到2025年,计划量产搭载的车型还将增加14款以上。
“我们不生产通用芯片,而是专注于自动驾驶的‘专用赛道’。”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指着芯片架构图解释,征程6车载智能计算方案搭载地平线自研的专用计算引擎,针对Transformer类模型,相比同级竞品,处理性能提升了超过10倍,单位成本下的计算效率更优。目前,地平线征程6系列已获得包括比亚迪在内的超过20家车企及品牌的平台化量产合作,预计从2025年起将赋能超过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的量产上市。
类似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写高阶智驾的成本公式——比亚迪通过自研“璇玑”智驾芯片,将4D毫米波雷达成本降至行业均值的1/3;通过自研域控制器、与黑芝麻智能联合定制芯片,长安将智驾系统硬件成本降至3200元,比2024年下降了58%。
“中国正在定义智能驾驶的‘新成本曲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表示。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认为,中国智能驾驶的竞争力并非依赖单一技术点,而是基于芯片自主化、算法迭代与制造能力的三维协同,正在形成全链路创新优势。
两个月迭代一个全新版本,这就是中国车企高阶智驾的成长速度。继小鹏完成车位到车位高阶智驾的推送后,极氪在2月份开启了车位到车位高阶智驾的万人公测,并计划在4月份全量推送。此外,理想、小米也已向部分车主推送了该功能。
更加令人期待的计划接踵而至——小鹏计划在今年三季度实现L3级全场景覆盖,并实现在无高精地图区域达成千公里接管率小于1次的目标;长安宣布,在智驾维度,2026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进一步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比亚迪宣布,2025年第三季度在仰望U9上量产搭载L3级城市领航系统。此外,华为、蔚来、理想均宣布年内推出具备L3级功能的车型。
然而,L3级别自动驾驶真正普及到普通消费者,还需要在法律层面尽快明确驾驶者与车企的责任划分。
市场调研机构君迪2025年中国车主调研显示,尽管L2.5级以上功能装配率达到37%,但用户高频使用率不足15%,系统误触发警示和接管边界模糊是主要痛点。而真正量产L3意味着驾驶者可以长时间脱手,但同时也要承担接管责任。没有法规明确人机接管边界,商业落地就难以实现。
对于车企而言,技术研发的脚步不会停歇。极氪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安聪慧表示,极氪已为L3功能配置了“双冗余制动+高精地图”动态验证模块,并建立了用户行为数据库以支持极致安全。这一策略得到了产业链的协同:宁德时代推出了CTC 3.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将碰撞安全标准提升至L3级要求。此外,华为的计算平台也已通过ASIL—D功能安全认证,技术上可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为55.7%。张永伟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提升至65%。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崛起,拥有产业链协同创新优势的中国智驾,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加速高阶智驾向更高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进化迭代。
引自中国汽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