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于9月发布了《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实施方案》,旨在推广机械式、立体式、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在过去两年中,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在多个城市的高速服务区,如上海、武汉、西安、合肥、扬州、新疆、长沙、海南等地陆续亮相。这些机器人不仅出现在商场、旅游景点、交通场站等人员车辆密集的场所,还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在许多老旧小区尤为突出,由于停车位紧张、缺乏固定产权车位、电容规划有限等因素,这些区域难以安装充电桩。最近,北京市的一些老旧小区开始试点引入移动充电机器人。用户仅需通过手机扫描机器人上的二维码进行预约,机器人便会自动驶向待充电的车辆并完成充电操作,有效解决了充电难题。
继充电桩和换电站之后,移动充电机器人正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的新投资热点。大众集团是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企业之一。近年来,国内的创业公司、能源公司、整车企业等纷纷加入竞争。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参与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的国内企业已超过40家。
这些市场参与者包括传统车企如一汽红旗、五菱、大众等,以及已经退出市场的造车新势力爱驰;能源企业如国家电网、国轩高科、远景科技等;科技企业如蚕丛机器人、黑马原力、动进科技、始途科技等。它们纷纷推出各自的产品,例如国轩高科的“易佳电”、美国EV Safe Charge的“Ziggy”、中能聪聪的X60、黑马原力的“G60小黑”、始途科技的“途乐充”等。
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竞争激烈的阶段,新老企业都在进行初步探索,部分产品已开始小范围试用。例如,国轩高科的“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在2024年春节期间已在安徽、湖北、福建的多个服务区亮相。国轩高科旗下安徽易加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礼庆表示,“易佳电”已投放超过千台移动充电机器人,并已进入上海、深圳、杭州、合肥、澳门等国内城市以及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荷兰、印尼等海外市场。
今年5月,上海济驭科技与纵目科技旗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合作打造的上百台移动充电机器人“闪电宝”完成交付,并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该度假区拥有近6000个车位,但固定充电桩仅有100多台,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因此引入了移动充电机器人。
从功能上来看,大多数移动充电机器人在靠近车辆后仍需人工介入插拔充电枪,但也有部分产品实现了自动插拔充电枪。例如,2022年一汽红旗展示了由红旗研发总院制作的红旗首款可移动智能充电柜机器人样机,其特色在于集成了机械臂、自动化技术及视觉识别系统,用于自动插拔充电枪。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技术,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成本、盈利难题等。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电池容量通常在30~190kWh之间,电池成本高昂,且寿命通常只有三到四年,可能还未回本就已报废。若要实现充电过程的“全无人”,就需要额外配置,如机械臂,这自然会增加成本。在补能环节,若由人工更换机器人电池或为车辆插拔充电,还需考虑人工及运营成本。在投资回报周期上,由于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成熟结论。
在标准方面,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移动充电机器人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规模化应用。此外,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也是一大挑战。
现阶段,移动充电机器人尚未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主流方式,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缺少充电桩或规模较大的停车场、集中装配期间的港口、旅游景区等。这些场景通常属于特殊时期或特定地点的需求。
尽管如此,移动充电机器人踩中了储能、充电、自动驾驶三大技术风口,未来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青睐。目前,已有城市推出了针对性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奖励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移动充电设施给予2400元/台的月度投放奖励;合肥市则对移动充电设备提供一次性补贴400元/kWh。
在使用方面,移动充电机器人除了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外,还可应用于住宅微储能、为展会展位供电照明、作为电力抢修和消防救援的移动电源等。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数据终端,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可以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生态。
引自中国汽车报
|